员工随笔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大经风采 > 员工随笔

《李卫当官》影评——官场文化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3-12-31 点击人数:3299

                                  
    在雷点重重、剧情平淡的抗战神剧逐渐退出荧屏之后,各类天马行空的神话剧、拥有文化底蕴做支撑的历史古装电视剧成为了屏幕上的“主角”,诸如“传说戏”、“降魔戏”、“人仙戏”、“战国戏”、“汉宫戏”、“唐朝戏”、“清宫戏”……无不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广大民众的休息娱乐时间,改变着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文化形态、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细数近几年的电视剧题材,历史古装剧异军突起,创作数量不断增加,种类不断增多,表现手段不断活跃,在反映不同时期历史内容,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传播作用,提高了观众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的兴趣,同时借助电视剧广阔的表现空间,众多历史剧编剧剑走偏锋,以谐代庄,故意采用夸张、谐谑、戏仿、反讽、插科打诨、虚实错位等表现手法,借助一个场域,比如:官场、后宫、商业等,挪用真实历史时空入戏,但抽空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转而从稗官野史、民间传说、街谈巷议等处巧取故事来刻画人物性格,并“以古鉴今”,借古人之酒杯浇今人之块垒,展现出了深刻的现实性,此为“戏说”之法。

翻阅了很多资料才知道,“戏说”一词源于港台,最初形成于娱乐界,后波及文学界,成为当今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风潮。它颠覆了固有的模式、教条的看法,将经典的历史形象从一种旧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之获得阐释空间和想象可能。《李卫当官》便是“戏说”历史剧的一个代表,它在大的历史框架下,巧取“假扮钦差”、“修筑堤坝”、“智追盐税”三个故事讲述了李卫波折、凶险的仕途之路。另外,编剧将自己的思想赋予作品中,在“以古人之情”沟通“现代人之情”上下足了功夫,剧中折射出来的现实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和官场的智慧与哲学,引起人们的共鸣。

《李卫当官》全剧以利益纷争、权力争夺、尔虞我诈的清朝为背景,讲述了李卫从市井混混变身地方官吏,智斗强权霸权势力的故事。市井出身的李卫为救与灾民一起哄抢粮食被抓后判谋反即将处决的母亲,被逼无奈假扮钦差,偷走十三皇子胤祥尚方宝剑,成功劫法场。他的举动被四皇子胤禛所欣赏,暗中默许他继续假扮钦差。自此,李卫便与“官”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官场也因为李卫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物激起了层层水花,新鲜至极。李卫天不怕地不怕,在出任苏阳县县令时,不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高士奇之威和百官的欺耍哄骗、威逼利诱,在修筑堤坝上面,为民思、为民想,愣是将万千好料全部用在了百姓身上,恨得百官牙痒痒,命令李卫住在堤上,若洪水冲垮堤坝,李卫就以身殉堤。正是这种市井混混才有的插科打诨冲击着固步自封的官场规则,才使得该剧妙趣横生,情节跌宕起伏,同时浮华、庸俗、惟上、贪逸的官场习惯也是被演绎得恰到好处。当然这不只是剧情发展的环境所需,而且也是剧作家为了打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空阻碍的一个契机,通过历史的现实性和现实的历史化演绎,反映出了现代社会官场上的种种面貌。

透过《李卫当官》这部啼笑皆非的历史轻喜剧,谈谈本人对官场文化的一点浅薄认识:

一、官场精髓之权谋运用

官场中有一个鲜为人见的“潜”在“场”,这个场中有规则,只要具备支配和形成潜规则形态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实现愿望诉求和利益目的。而这,就需要权谋的运用,换句话说,权谋运用是官场潜规则践行的一种方式。

自尧舜禹创建帝制以来,中国的历史便是精英们的天下,他们为了追求理想、谋求发展,都在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运用谋略,壮大自己的力量,削弱对方势力,努力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长期以来,中国人对权谋有着独特的感情,尤其是古代帝王家,更是将其作为人生的题材,从童真年代开始便开始灌输为王之道。

《李卫当官》一剧的发展,也是基于宫廷内斗而延伸出的官场较量。该剧一开场便隐隐表现出冷酷的宫廷斗争。受康熙旨意微服南下查案的胤禛和胤祥对偷宝剑、扮钦差、劫法场的李卫不抓不关,事后默许其继续假扮钦差,以转移太子党的注意。由此就可以看到为显政绩、求圣心、夺皇位,皇子之间的兄弟情义早已薄如蝉翼,一撕即破,剩下的只有表面文章,笑脸相迎,背后相诛,同室操戈一触即发。为了最后一搏,他们广纳奇才良将,不断充实自己的智囊宝库;他们走亲访贤,不断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他们运筹帷幄,不断拔除异己,肃清障碍。于是,胤禛用了李卫去搅浑官场这潭暗涛汹涌的池水,太子使用亲信徐祖荫和琦亮为己铲除异党,八皇子胤禩为扳倒太子和胤禛,左右开弓,全面夹击,想要各个击破……这中间惊涛骇浪、刀光剑影,只要有一小步的失误,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好不凶险,权谋之术的运用可见一斑。如此机关算尽的事件在皇宫内院是数不胜数,真所谓“帝王之家本无情,手足相残步步惊”。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成权谋之术是成为旷世君的必备素质,是江山稳固的关键所在,是治世之才的外在体现。虽然现代社会已进入法治时期,权谋治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权谋运用在官场还有适用的余地,如:如何做好下级,如何和上级沟通,如何做好李卫似的有威望、上下圆通的官,都涉及到权谋的运用,这也成了不少投机取巧之人的“葵花宝典”,日日观摩、夜夜练习,学得了一身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不良行为,遇事处世无不渗透着投机取巧的权谋心理、权谋技巧和权谋手段,导致各种贪污腐败现象丛生,这也说明在如今和谐中国的社会里,“权谋之术”生长、发育的土壤依然肥沃,需要加以警惕。

二、官场劣根之贪污受贿

在康乾时期,曾出现了一个历史“第一权臣”和“第一巨贪”,此人就是影视剧中频频亮相的和珅和大人。他就是利用手中的“权”,为自己聚敛了可与国库相媲的财富。当时有人讽喻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可见和珅的财产真的是“富可敌国”,让一干百姓瞅得是瞠目结舌,估计十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光灿灿明艳艳的真金白银。随着这一巨贪大鳄的倒台,受牵连的官员不胜其数,出现了“官吏贪墨”的连锁效应。

何为“官吏贪墨”?就是官员以权谋私、以权谋利之义。换言之,就是官员凡以手握之“权”交换其所需之“利”的,即为贪墨。其有两个基本要素是:“私利”加“权力”,两者缺一不可;还有一个辅助要素是:“后院”,最强助腐剂。

为何会产生“官吏贪墨”?

一是中国古代是私有制社会,它是私有制的产物,加上推行君主专制的官吏制度,产生“私利”的前提就理所当然的存在。

二是君主专制下的官吏,从上到下,层层分级,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程度的权力,这为贪墨的形成提供了第二个要素。

三是“后院点火”,亲眷家属难忍豆腐青菜的清淡生活,难捱粗布麻衣的清苦日子,时不时在耳边煽风点火,也为贪墨甚至是巨贪的形成埋下了定时炸弹。

当三者一旦结合,贪墨问题也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贪污受贿之风也顺风借势,愈撩愈旺,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官场上一种独有的习惯沿袭至今。

《李卫当官》也无可避免的出现了这种“贪墨”现象。李卫在出任扬州知府之时,为了防止李母私自收授贿赂,曾与其约法三章,要求不得因为贪小便宜而授人以柄。虽然李母谨小慎微、步步为营,但终因一点个人私心,收取了他人送来的一尊金佛,此举受到李卫的严厉抵制,母子二人因此还大动干戈。虽然,最终还回金佛,但是这一个细节的深入刻画,将上面的各个“贪墨”元素展现的一览无余。放眼现代官场,这种现象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近期,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成了聚焦热点。822那天有十几万网友围观“@济南中院”,密切关注薄熙来案的审理过程。为什么官至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会被送上人民法院,接受律法的审理?究其原因,就是“私利”、“后院”、“权力”作祟。薄谷开来作为“后院”,为保护儿子人身安全,蓄意杀人;王立军为“求高官”协助毒杀;薄熙来为护家人贪污受贿,滥用职权。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国古代官场延承下来的劣根性和永久性。

三、反腐倡廉之清官形象

宋朝时期,开封府的包拯不惧权贵、不论亲疏,斩驸马、杀侄子,一切事情都公事公办、公正无私,全心全意为民请命,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自此“青天”二字因此产生。但纵观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中出现如包拯一样的清官实属个例,屈指可数。贪官污吏依然横行霸道,民众生活依然苦不堪言。“清官便成了百姓心中的一种政治夙愿。《李卫当官》塑造的清官形象正是写出了百姓内心的一种热切盼望,写出了长期积淀于百姓灵魂深处的“清官情结。”于是,人们日日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于嬉笑怒骂间看李卫智斗贪官污吏,全力推行朝廷廉政政策,看着黑势力纷纷落马落水,没有一人不心中喜悦欢畅,就像自己手挥利剑腰斩恶魔一般痛快。

放眼当下,官员渎职、干部腐败、以权谋私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此类丑恶现象,新一代领导人充分发挥“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精气神,揪住“腐败”的脖子,给其套上“八项规定”“七个一律”“六个严禁”等套索,将公务人员的权力重新关回到笼子里,约束行事。从薄案法庭审理的直播过程中,就可让群众感受到法治中国的力量,感受到中国反腐进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压态势”,更是体现了中国政府要依法治国的理念和坚决反腐的决心,也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一个高大的清官形象。

权谋运用、反腐倡廉这两条主线不是历史古装电视剧才有的深度,而是现代官场文化争论的一个热点。《李卫当官》的剧情线路选择,不但是对现代官场文化的警醒,也是对现实社会中各个领域“权”“钱”交易的一个映射和解读。

                                                                                

上一页:读书随笔 下一页:简单生活,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