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随笔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大经风采 > 员工随笔

白云山下寻磨坊——独行水磨坑—百丈岩—上寺[图文]

发布时间:2011-05-31 点击人数:3732

                            

    五月的某个周末,因工作的事没有回家,星期天天气闷热,早晨醒得早,想出去早锻炼下。思量爬宿舍前的巾山,好象活动量欠够;走长城吗,时常在逛,全程的风景已无新鲜感。忽然,脑海中闪出前年跟一帮驴友登白云山的画面,也是这个暮春季节,拾阶而上,绿荫遮日,溪流淙淙,山花烂漫……于是乎,穿衣换鞋,顺手拿个小相机,按上次的路径往白云山方向奔去。

白云山就在临海城内的后山,经崇和门广场的钱暄路,右转沿三六O养老院前的白云路一直往里,到水磨坑(旧称白龙潭)上去就是白云山了,山顶有座破庙叫上寺。谈起水磨坑,凡临海城里人,大都知道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据说20世纪50年代时,这里最多有8条水磨,磨面粉的生意很红火。我猜想水磨坑是不是也由此而得名呢。如今磨坊不见但遗址犹在,水磨碾粉已成为老人们的回忆,但仍有磨盘残石躺在原磨房遗址外边的路旁。这里也成为当地居民早锻炼、洗衣、取水、遛鸟、乘凉、避暑等户外休闲活动的好去处。

大约七点半左右,我来到了山脚,山下的路旁二侧早已停了不少的自行车、电动车,不少人正往山上走,远处三三二二有人提着或挑着塑料桶下山了,路基下溪坑中也有几个妇女在洗衣。看来,水磨坑名气大,人气也挺旺的。再说水磨坑上游的水质好,在临海是出了名的,都说水磨坑的水是甜的。于是不少人便在早锻炼爬山之际,拿着小桶大壶进山,健身后顺道取些山泉溪水回去烧水泡茶之用。这些年,人们讲究生活质量,注重身体健康,特别是一些退休后的老者,既登山健身呼吸负氧离子,又免费取回富含矿物质的优质山水,一举二得,何乐而不为呢!在节假日,白云山也是不少户外活动爱好者就近的首选,约上三五好友,或举家爬爬山,玩玩水,还可带着食品饺子、面条之类,晌午在白云山上的上寺庙里烧烧饭,打打牌,不急不忙,过个锻炼又悠闲的一天。

我也加紧脚步,稍往里走,便见一处残墙断壁,再往前看一座爬满何首乌嫩绿藤叶的石头墙、一座散落着点点青苔的砖块墙,孤零零地竖立在山谷中,这里的所在应该就是当年的水磨坊遗址吧,我想。在路边的草丛中,还掩埋着一对石磨的残片和一个石臼,这也成了当年水磨坊的一个历史见证物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水磨这种古老传统作业方式的没落也在情理之中了。再往上走,抬头看到的一间小屋便是“山林防火值班室”;紧挨它旁边有个由混凝土建造的巨大箱型构筑物,经打听,原来这是个大的蓄水池,是截流上游溪水起调丰作用的。与往年同个时节相比,今年雨水偏少,难怪刚才看到山脚下的溪谷基本上已断流了,原来水都流进这个大水箱里去了。

随着水泥台阶蜿蜒而上,一刻钟后便到了赤师庙,庙名赤师,不知何意。赤师庙前,新修了一座宽大的供行人休息的廊屋,廊屋大概是行善者捐助修建,屋内竖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乐助人的姓名和款项。廊屋前卧有一块巨岩,形似癞蛤蟆,俗称“蛤蟆岩”。过了赤师庙后的小桥往上,便没了水泥台阶,而都是“原生态”的碎石村道,路边不时可见块石垒砌的石墙断垣。据有关资料记载,白云山上先后有井墩、凤阳、新安、下士、小滴水、窝麻岩等七个自然村。其中井墩村,有20多户人家,离水磨坑7.5公里左右。相传,村里设有集市,每逢市日,附近山民都赶到这里进行山货和食物交易。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自然村的村民,都陆续搬迁到山下或外地,最后一批离开白云山的是井墩村里的2户村民。从1982年起,这七个自然村就自然消失了。而水磨坑的源头就在井墩村。

沿着或宽或窄,或平或陡的羊肠小道行走,耳旁是山涧流水的哗哗声,春日的山间更有盎然生机,杜鹃花在峭坡上零星绽放,竹林中的新笋在吱吱疯长,还有草丛中有种叫“葛公”的野果,形似樱桃,红艳得让你垂涎欲滴……

透过路边密密的树枝叉,隐约可见一第长长的细流从悬崖岩壁上哗哗流下,在一个岔口向左拐入,走进五十来米,此处便是百丈岩头。经年累月的流水冲刷,裸露出一片宽阔的岩床,整体稍倾斜向下,所以百丈岩头看上去并不险峻。此处离白云山上寺还有约一半的路程,我到时岩头上已坐着五、六位登山者在此休息;我也爬得汗流浃背,于是也在一块平坦的岩石上坐下小歇一会。因在百丈岩上游不远处筑坝修了个小水库,加之今年春季雨水比同期偏少,只从水库坝脚溢出一股细流沿着一侧的岩沟在涓涓流淌,完全没有丰水期激流奔泄的气势。往下俯瞰,绝壁深不见底,但这块石壁是否就是百丈岩?按照度量换算,一丈等于三米,那百丈应该是三百多米,如果是实指,那应该是整座山的高度差不多,如果单指这水库前的石壁,应该是夸张的说法吧。

过了会我起身返回原路,继续往山顶方向走。不一会就在路的左边下方看到一潭碧绿的池水,应该就是百丈岩水库吧。水库不大,看上去水也不深,但十分平静,青山倒映其中,水绿如蓝,有点象名声远扬的九寨沟中的山水。古诗中有“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我想这就是实景,而非比喻或夸张的描绘。过了百丈岩水库再往上,路就没那么陡了,显得平缓多了,是属于人走多了踩出来的那种泥路。沿路都没有标识,顺道走即可。而在一小道叉路口,终于见到一块小牌上写着“上寺”并有一个箭头。按箭头所指方向向上,一片高大的杉木林后,是一座寺庙,就是“上寺”了。据说白云山上有三座寺庙,除了前面的赤师庙和这坐上寺庙,还有一座下寺庙,不知在何方,没去探究。

我到达上寺时,—看时间是九点半不到,走了将近二个小时,不快,也没想走快,走走停停,看看拍拍,问问寻寻,一路挺“游”的。一路走来,见有“旁门左道”、有叉路的,都拐进去一探究竟:有的可下到溪谷中,看嶙峋的溪石、飞泻的瀑流;有的在一片竹林中倒有不少旧石屋的断垣残壁,其中一间带拱门的石屋还保存得比较完整,屋内还有废弃的竹床和灶台,但是不是井墩村的遗址,我也不清楚了。    到上寺发现这里已有好多人了,有的在准备午餐饺子的馅料,有的聚在打牌,而有的则在庙前的一片杉树林里拉起了吊床,悠哉,悠哉……

在上寺庙前屋后转了一圈后,我便原路折返下山。下山途中还见有人继续上山,也有灌了山泉水而手拎肩挑肩扛的下山者,还有在路旁的林间小憩、在廊屋里打牌休闲的,好不惬意。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确实爬白云山下山不好走,因为天气比较闷潮,山间的碎石路面比较湿滑,至少脚尖抵着鞋,让人生疼;有时还得侧身下探,以防滑倒。好在我在路边捡了根粗树枝当拄杖,下山比较顺利,也没有上山时的走走拍拍,东张西望,不到1个钟头就到了山脚。

在水磨坊遗址处刚好碰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问到水磨坑的水,老人笑着说,这里的水,就是有点怪,一挨上台风、骤雨,不知从哪里来的水,如千军万马,吼声震天。一旦遇上干旱,就变得细水长流,一年四季都是不断流的。看着眼前的磨坊残垣遗迹,我想若当初把水磨保留下来,现在再复原重建一座磨坊,也算是开发临海的旅游资源,供游人观赏多好呀!